“大象摸鼻子转圈圈”的游戏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一只手捏着鼻子,另一只手从捏鼻子弯曲的手臂前穿过,自然下垂,然后弯腰旋转10圈之后,沿直线往前走10米,用时最短者获胜。完成转圈之后大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并且走路不能保持直线,大家歪扭着身体往前走的样子十分滑稽,小游戏就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同样的,我们还可以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许多舞者转圈,一转就是几十个圈圈却能保持不晕,比如2014年春晚小彩旗在台上表演转圈,足足转了4个小时。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其中有些什么门道呢?
今天我们就来解密转圈不会晕的秘密!!
我们可以试试“大象摸鼻子”转圈感受一下。即,人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会有一种自身旋转、摇摆或周围物体在旋转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眩晕。
自身旋转、摇摆
我们的平衡系统十分的精密复杂。平日里我们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我们的视觉、本体觉、前庭觉协调完成的,其中内耳、小脑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因为视觉在维持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当我们把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会发现平衡感会更差一点;再譬如,我们新买了一副眼镜,刚开始戴的时候会有种晕晕的感觉,适应一段时间后我们才会无明显的不适。即使当我们处在快速移动的环境中,或者是在我们的眼前有物体快速移动时,眼球会注视并跟随事物向一个方向移动产生慢相眼震,为实现看清物体,将物体呈现在视网膜黄斑区,在大脑皮质纠正下出现反向的快向眼震,这种由视觉或视觉刺激诱发而产生的视动性眼震,是一种生理性反射,此时,我们产生的“眩晕”感觉是比较轻的。
那为什么在转圈停下来之后才感觉到眩晕呢?
我们的内耳平衡感受器,包括半规管和耳石器,他们分别感受头部旋转(角加速度)和上下运动(重力方向加速度)时的刺激从而产生神经冲动,放电不均衡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某个特定部位,引起眩晕的感觉。
在人的内耳中有一种流动的液体,我们称为内、外淋巴液。头部运动过程中引起内淋巴液流动,虽然身体能突然停下来,淋巴液由于惯性作用并不能立刻停下来,带动毛细胞纤毛继续顺着旋转的方向弯曲,就像海底的水草受海流影响随波飘荡一样,激活放电并产生神经冲动从而诱发眩晕产生。只有当淋巴液静止不动后,纤毛才能重新竖起来,恢复正常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身体停止了旋转我们却仍能感到天旋地转的原因。
电视里面的舞蹈演员,他们怎么做到转圈不晕的呢?
首先,刻苦的训练使舞蹈演员们适应了这种旋转。此外,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他们是有旋转技巧的,在每一次的旋转动作中,都会尽可能把目光集中在远处的某一点上,身体转过去之后,头并没有马上转过去,他们的头总是留到最后并以最快的速度转过去并继续盯住原来注视的点,这时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什么事情了?”。其实这是前庭习服的一种表现,仔细分析后发现,先转身主要分离视觉的干扰,主要靠前庭觉和本体觉保持平衡,之后再进行视觉前庭平衡训练,逐步实现前庭失衡“脱敏”,慢慢使眩晕感觉减轻,最终大家看到了“转圈不会晕的优美舞姿”。